找到相关内容164篇,用时2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做活寺院文化 展现佛教品味——全省佛教经验交流材料

    市民亲近佛教,休闲静心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  二、利济群生的慈善文化,通过公益事业展示出来,  是彰显本怀、引导向善的一种有效方法  佛教历来倡导慈悲济世的大乘菩萨精神,“拔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众生,启迪信教群众,让信教群众明晓因果报应,知道诸善奉行的功德,是弘化禅寺近些年着力构建人文环境,创建网络平台,创办佛学刊物的初衷。也是紧跟时代,随机应变,契理契机适应社会的最终结果。  早在上世纪九十...

    正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0768195.html
  • 四众归仰的人间佛教导师

    洁净,智慧高超,悲心洋溢,他生长于动荡战乱的时代,见到社会失序,佛教衰敝,众生痛苦,心生不忍之情,于是穷其毕生心血,透过深湛的学理分析与绵密的历史研究,探究人类和平与佛教兴盛之道。”最后说...大悲愿力所激发,抱著跳火坑、入地狱,救济众生的坚强志愿,与人天的恋世不同,与小乘的出世也不同。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此...

    超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15869335.html
  • 缘起、护生、中道──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

    修道者的人生态度,到底是应该以解脱、涅槃为唯一要务,还是应广行济世度生的誓愿?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利他会形成自利的妨碍。如果没有出世,根本谈不上解脱;没有解脱,就会以烦恼与众生相应。因此,所有他自认为的悲愿大行,实则是在烦恼堆中与众生卷成深重的共业。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利己解脱与利他度众是并行不悖的。声闻解脱道的修持可以作为基础,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人们还是可以发菩提心,转化出...

    释昭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3369828.html
  • 阿赖耶识探源

    有情众生的第七识末那识总是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本段引文的第一个阿赖耶是我执,是造成有情众生痛苦的根源,所以第一个阿赖耶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一圣谛“苦谛”。以下的“喜阿赖耶”即“爱我”,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即造成痛苦的原因是因为“爱我”而产生的...

    韩廷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473510.html
  • 佛教与环保----释戒忍

    );“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大般涅檠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慈者给一切众生安乐,以悲拔一切众生痛苦。《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依正不二”、“不杀生”、“护生”、“素食”等都体现了佛教的环保理念。《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还对造成环境...

    Venerable B. Chandim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62473903.html
  • 发掘佛教智慧 , 促进科学发展

      慈悲平等是中国佛教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类与其他有情众生生命体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佛教的慈悲是指给予众生喜乐、解除众生痛苦的动机及行为,即“与乐拔苦”。“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泽被当代、利益众生。   从善去恶、劝善止恶是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引导。中国佛教以佛教经论为依归,深度契入中国社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化导众生从善去恶,经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一以贯之的理论营造和四众弟子...

    学诚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1573987.html
  • 济群法师:药师法门与现实人生

    不可思议的力量。经曰:药师如来为解除一切众生痛苦,入 “除灭一切众生苦恼”三摩地,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宣说神咒。如果有人病了,在病人服用的药食或净水中,咒一百八遍,给病人服食,...称东方琉璃净土。西方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大愿,令众生来世往生极乐;而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更为重视人生的现世快乐。所以在 佛教徒中自然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往生西方念...

    济群法师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05576552.html
  • 传开大师开示--嗔心如虎

    恨心是妄想心之一。所以,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该断除嗔恨心。如何断法?修慈悲观,修忍辱度,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慈悲观,就是慈悲一切众生的观法,为五停心观之一。了知一切众生都是...对众生有利。因此有不思议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条生命的功德也无法衡量。因为这些所放的众生,暂时已经解脱难忍遭杀的痛苦,再加上放生时念佛号、咒语加持后,其八识田中已种下了善种,将来必得解脱。《释迦佛传》载:...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1376569.html
  • 佛教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禁断肉食”等,实际上就寓有对生命现象的尊敬和重视。佛教宣扬的慈悲观念有助于社会形成普遍的同情心理。慈能与乐,即给予众生快乐,悲能拔苦,即解除众生痛苦,佛教称叹的慈悲,实质上...重恩”的主张,对于国土庇护和众生供养的恩德时刻铭记在心,“知恩报恩”,要求信众以此作为自己精进修行的动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成为佛教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佛教教育的开展也会以其强烈的渗透性对社会中...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6504976883.html
  • 缘起、护生、中道——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平衡杠杆

    彼生,此灭故彼灭”,导入十二缘起的有情生灭法则。   从有情生灭的法则中,我们看到了众生痛苦的问题症结——有情的“无明”与“爱”、“取”,这知、情、意三方面的错乱,导致顽强的我执,由此而起惑、造业、受...谈不上解脱;没有解脱,就会以烦恼与众生相应。因此,所有他自认为的悲愿大行,实则是在烦恼堆中与众生卷成深重的共业。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利己解脱与利他度众是并行不悖的。声闻解脱道的修持可以作为基础,在这样的一个...

    昭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31179831.html